汾酒品牌乱象刺破白酒“繁荣”幻象
- 时间:
- 浏览:80
- 来源:白酒网
【白酒网】近日,由媒体报道出来的山西汾酒“开发酒”事件揭开了白酒行业的诸多乱象。
近日,记者在山西太原、汾阳等地调查发现山西汾酒厂生产的股份酒,汾酒集团出品的产品存在价格、产品信息混乱,“集团开发酒”暗藏私自灌装等现象。
其市场批发和零售差价不大且稳定,而批发价30元一瓶的“开发酒”,对外零售价能达到600元左右。除了价格,还有很多不同品名的“开发酒”,包装上虽都印有“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品”、“杏花村”等字样,但无法查询具体开发商和酒水生产厂名厂址等信息,更有一些不良开发商和经销商借此漏洞,用三无散酒灌装冒充汾酒。
这无法不令人想起1998年发生的震惊全国的山西毒假酒案。
1998年1月,山西省文水县农民王青华用用34吨甲醇加水后勾兑成散装白酒57.5吨,出售给山西朔州个体户。自1998年的1月26日开始,短短数日内,因喝了王青华制售的假酒死亡,致死22人,222人中毒入院接受救治,其中多人失明。
这一事件使得白酒业大受打击,全面下滑。全国对山西白酒一片恐慌,喊打声不断。受此案牵连,当年的“汾老大”随之跌落神坛,而山西白酒的形象也一落千丈。
这些年来,中国白酒企业,尤其是知名白酒为了抢占市场,纷纷通过授权、合作、开发等运营方式出产定制酒、贴牌酒,市场上突然冒出一大批名不副实、一本万利的“开发酒”,让消费者眼花缭乱,无法辨别。
在各大电商平台和酒类专业销售平台上,一个酒厂的成百上千个产品令消费者懵圈。这种多生孩子好打架的策略短期内的确带来了业绩,但从长期来看,实则是对白酒企业和中国白酒行业的巨大伤害。
同样叫汾酒,其实有两个牌子,两套制造、营销、流通模式,这样的模式当然不止于汾酒一家。据业内人士称,开发商模式曾让汾酒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
回顾过往,汾酒曾高调强调的“第一国宴用酒”身份,引起了白酒业内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据了解,这是继2017年6月以来,汾酒公开质疑茅台宣传的“巴拿马金奖”后,再次公开和“行业老大”叫板,据理力争自己在白酒行业中的地位。
“汾酒品牌乱象”在现如今白酒行业虽然已经见怪不怪了,可丑闻被爆,汾酒也犹如“打脸”自己。
一些知名品牌,在授权、合作、开发等名义下,主动降低商标的使用门槛,“只要钱到位,名字随便用”,催生出一大批名不副实、质价不符的所谓“开发酒”,说白了,就是“自己山寨自己”。
一些开发酒包装上信息标示不全,有律师表示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但即便是包装上按规定标注了开发商信息,很多消费者也往往容易忽视。而只要是符合国标的白酒,都可以进入市场,至于区分正统汾酒的责任,也完全转嫁给了消费者,这也是一些“山寨酒”能够大行其道的原因。
如今“汾酒品牌乱象”,虽无当年那般“惨无人道”,但“三无酒”、“开发酒”等等无疑都是对消费者的不负责,品牌管理混乱,也方便了一些不良开发商浑水摸鱼——连“买授权”的步骤都省了,直接灌装假冒酒。如果白酒行业不严格把控质量,那1998年的白酒惨案是否会重蹈覆辙呢?
让消费者在一个酒厂的成百上千个品牌中找出最正宗的那一款,的确是一件相当伤害脑细胞的行为。
更令人恐怖的是,并非汾酒一家这么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