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河股份业绩增速掉队 上半年营业收入涉嫌虚增
- 时间:
- 浏览:68
- 来源:白酒网
【白酒网】作为知名白酒企业,洋河股份近几年经营业绩一直保持着稳定增长,然而到了2019年上半年,财务数据出现异常变化,不仅营收、归母净利润增速都同比有所下降,且对于白酒公司来说,颇为重要的预收账款以及经营现金流量净额也都出现较大下滑,更让人担心的是,异常的数据表现中还存在造假嫌疑。
上市公司2019年半年报落幕,备受资金关注的白酒板块内部出现一定分化,既有业绩稳定增长的,也有财报数据表现不佳而被人诃病的,而在诃病的公司中就包括了洋河股份,其今年中期财务数据出现了异常,不仅营收、归母净利润增速都同比有所下降,且对于白酒公司来说颇为重要的预收账款以及经营现金流量净额也都出现了较大下滑,这些不佳的经营数据表现不由让人担忧,一直标榜自己在中国白酒企业头部阵营的洋河股份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业绩增速掉队
洋河股份中报数据显示,上半年实现营收159.99亿元、同比增加10%,归母净利润55.82亿元、同比增加11.52%。虽然经营业绩表现仍然处于上升状态,但相比2018年同期,增速已经出现较大下滑。在2018年中期,洋河股份实现营收241.6亿元、同比增长21.3%,归母净利润81.15亿元、同比增长22.45%。
洋河近两年经营业绩数据表现在17家A股白酒上市公司中排名是并不靠前的,其中,今年上半年营收增速排在了倒数第四位,净利润增速排在了倒数第三,而在2018年时,在19家上市白酒企业中,营收增速也仅排在第12位,净利润增速排在第16位。
财报显示,长期以来,洋河股份的主要经营战场在江苏省内,其省内贡献营收占比均在50%左右,2017年、2018年时,江苏省内的营收增速还分别达到了11%和13.5%,然而到了2019年中期,江苏省内的营收贡献增速突然降至2.69%,下滑了10个百分点。如果说公司将重点放在省外市场的拓展上,导致江苏省内增长相对缓慢还是可以理解的,可若上半年省外增速也处于历史新低,则说明洋河的经营是出现一定困难了。相关数据还显示,自2015年以来,洋河江苏省外营收增速还保持在21%以上,但到了2019年中期,下滑到18.99%。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或许这与洋河股份在江苏省内外市场面临的日益强劲对手冲击有关。如竞争对手今世缘的主要营收来源就是来自于江苏省内(江苏省内贡献营收占比高达93%左右),其2019年中期的营收增速达到了29.4%、归母净利润增速也达到25.23%。对于今世缘来说,其增长最快的并不是低端产品,而是300元以上的次高端产品,增速达到44.33%,而这一块恰恰是洋河股份一直看重且经营贡献增长最大的领域。在2019年度营销工作大会上,洋河股份董事长王耀称2018年梦之蓝单品销售同比增长50%以上,而在2018年度业绩网上说明会上,公司称梦之蓝销售额已占2018年营收比例27%。正是次高端产品的贡献令洋河股份这一年的毛利率变得更加好看,销售毛利率由66.46%增长至73.7%,一度上升了7个百分点。然而从最新中期财报看,洋河股份2019年上半年销售毛利率已出现回落,降至70.95%,这种情况很可能与今世缘在江苏省内中端产品发力侵占洋河中端市场有关。同样,在江苏省外市场,洋河股份也面临剑南春、青花汾酒等其他诸多品牌酒的挤压。需要注意的是,德邦证券研报称,2018年时,洋河股份在江苏省内市占率已达到32.2%,如此数据占比意味着除非江苏省白酒市场出现新的较大增量空间,否则洋河股份很可能在江苏省内的销售触摸到“规模天花板”了。
对于采取“先款后货”制度的白酒企业而言,预收账款多少往往也代表着企业未来的业绩释放能力大小,一般来说,预收账款减少意味着经销商卖货并不积极,不积极的原因除了给经销商的利润空间相对竞品吸引力较低外,还有可能是终端销售中某些货有些卖不动。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洋河股份应收票据大幅度增加138.08%,达到4.49亿元,而同时预收账款下滑了13.53%,这个数据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洋河股份对经销商不再那么强势,赊销现象有所抬头。
此外,从存货周转率情况来看,记者调取了贵州茅台、五粮液、今世缘与洋河股份2018年和2019年上半年的数据,发现除贵州茅台比较低之外,洋河股份存货周转率比五粮液和今世缘均要低一些,比如2019年上半年,五粮液存货周转率为0.6、今世缘为0.45,而洋河股份仅为0.35,这一数据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洋河股份在销售方面是存在一定压力的。
上半年营收存虚增之嫌
对于洋河股份的经营情况,记者核算了洋河股份2018年和2019年上半年的营收数据,发现从财务勾稽角度分析,是有较大金额异常的。
2018年、2019年上半年,洋河股份营业收入分别为241.6亿元和159.99亿元,因2018年前四个月增值税率为17%,后八个月增值税率为16%,因2018年年报未披露具体月份营收数据,暂按照增值税率16%来推算2018年的含税营收,则约为280.25亿元(2018年前4个月增值税率为17%,故2018年实际含税营收理论上应比推算数据稍高一些),2019年一季度增值税率为16%,二季度增值税率调整至13%,洋河股份一季度营收为108.9亿元,二季度为51.09亿元,整体核算后,2019年上半年洋河股份含税营收大体为184.05亿元。
财报数据还显示,洋河股份2018年、2019年上半年合并现金流量表中 “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项分别为281.05亿元和130.85亿元,此外2018年、2019年上半年公司新增预收款分别为2.69亿元和-26.89亿元,因此在对冲同期与现金收入相关的预收款项影响后,与2018年、2019年上半年营收相关的现金流入了278.37亿元和157.74亿元。将这两年的含税营收与现金流数据勾稽,则2018年、2019年上半年含税营收比现金收入分别多出1.89亿元和26.31亿元(若考虑到2018年前四个月的17%税率影响,2018年的差额将会更大些)。理论上,2018年的应收款项应该至少增加1.89亿元,2019年上半年应收款项则应该大增26.31亿元。
可事实上,在这两年的资产负债表中,洋河股份的应收账款(包含坏账准备)、应收票据合计分别为2.5亿元和4.61亿元,分别相比上一年年末相同项数据新增了2660.73万元和2.11亿元,很明显,这一结果与理论上应该增加的金额并不相符,分别存在1.62亿元和24.2亿元的金额差异。
也就是说,2018年和2019年上半年洋河股份分别有1.62亿元和24.2亿元的营收没有相应财务数据支撑。当然,洋河股份还披露了同期应收票据背书金额,2018年为1.11亿元,2019年上半年为2983万元,可即便考虑到应收票据背书这一因素影响,2018年的数据差异大概在5000万元左右,而2019年上半年仍有约24亿元的营收金额无法解释。
很显然,这部分数据差异是需要洋河股份做进一步解释和披露的,尤其是2019年上半年的情况,否则这样的数据表现会令人产生疑问,洋河股份在上半年预收款项、经营现金流量净额都大幅下滑的情况下是否真的有那么多营收实现,其营收增速是否比财报披露的还要低?
采购数据不合理
除了营收方面数据有较大异常外,洋河股份的采购方面数据同样存在疑点。
2017年、2018年,洋河股份向前五名供应商采购金额分别为12.68亿元和13.6亿元,分别占总采购额比例的22.98%和32.37%,由此推算其2017年、2018年采购总额为55.2亿元和42.01亿元,若考虑到17%的增值税影响,则这两年的含税采购金额分别为64.58亿元和49.16亿元。
在同年现金流量表中,公司“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分别为69.73亿元和70.43亿元,剔除当年预付款项新增的1734.19万元和-6767.76万元影响后,则与采购相关的现金支出分别达到了69.56亿元和71.1亿元。
将含税采购与现金支出相勾稽,则2017年和2018年现金支出比含税采购分别多出了4.98亿元和21.95亿元。理论上来说,当年的应付款项应该分别减少4.98亿元和21.95亿元才合理。
可事实上,洋河股份2017年和2018年的应付款项分别为11.2亿元和12.61亿元,相比上一年,2017年减少了6.25亿元,2018年未减反增1.42亿元,明显这一结果与理论金额并不相符,其中,2017年应付款项比理论金额多减少了1.27亿元,2018年应付款项则比理论金额多出了23.36亿元。
那么,应付款项的变化是否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呢?据公司财报数据,2017年、2018年,洋河股份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之和总共分别为136.57亿元和140.21亿元,比上年分别增加了6.84亿元和3.64亿元。同期,构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分别为3.25亿元和4.71亿元,整体核算,理论上2017年应付款项还应相应增加3.59亿元,2018年应付款项应相应减少1.07亿元。
显然,即便考虑了当年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的增减情况,也无法解释前面的数据差异。其中,2017年和2018年仍然存在2.32亿元和22.29亿元的数据差异。
存货数据令人不解
除了营收数据、采购数据中的疑点外,洋河股份的存货数据同样令记者不解。据财报披露,2017年、2018年,洋河股份向前五名供应商采购金额分别为12.68亿元和13.6亿元,分别占总采购额比例为22.98%和32.37%,由此推算其2017年、2018年总采购额为55.2亿元和42.01亿元,
在财报中,洋河股份还披露了营业成本的构成,2017年和2018年营业成本中的直接材料金额分别为66.81亿元和63.53亿元,占营业成本比例分别63.51%和69.21%。将总采购额与直接材料相减,分别得到12.76亿元和-1.96亿元的差额,这也意味着,理论上来说,2017年的采购金额除了消耗在营业成本中的部分,还应有12.76亿元的原材料计入当期新增存货中,而2018年则是需要消耗存货中约1.96亿元的原材料。
查看2017年和2018年洋河股份的存货构成,其中,原材料分别比上年增加了9618.39万元和1607.28万元,而“在产品、库存商品、半成品”分别比上年增加了5.39亿元和10.15亿元,若按照营业成本中直接材料所占比例推算,2017年、2018年新增的“在产品、库存商品、半成品”中,原材料部分分别占了3.42亿元和7.02亿元,将所有原材料相加,可得到2017年和2018年存货中新增的原材料金额分别约为4.38亿元和7.18亿元。显然,这部分金额与之前计算的理论上存货中原材料应变化的金额是不相符的。
按理来说,2017年存货中应新增12.76亿元原材料,但实际上仅增加了约4.38亿元,而2018年理论上存货中应减少1.96亿元的原材料,可实际当期原材料未减反增了7.18亿元。存货中忽少忽多的原材料究竟从哪儿来,又用到了哪儿,这是让人疑惑的,需要公司对采购情况、原材料使用情况做更详细的披露和解释。
猜你喜欢